乳癌是全身性疾病,没有人提出异议,如果说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或IGM(以下简称肉芽肿)也是全身性疾病,那就需要进一步研究,才能达成共识。
在乳腺的多种炎症中,肉芽肿是很特殊的。
首先是发病年龄段特殊,平均年龄33岁左右,最小的孩子6岁以下,可能与乳汁的淤积有关;
二是临床表现特殊:发病急,进展快,有间歇,个体差异极大,肿块始发于乳房周边,向心性发展,病灶对皮肤有很强的亲和力,乳晕旁最先红肿化脓,然后就是反复的破溃、窦道形成;
第三是两侧同时或先后发病,大约占到25%,随访时间越长,对侧发病的例数越多;
第四是伴有明显全身性表现,下肢乃至全身的结节红斑,或变应性血管炎,大小红色斑块;
第五是多发关节痛或红肿,最常侵犯的顺序依次是脚底板或脚关节、踝关节、 膝关节,手指关节、肘关节,还有大腿、颈部疼痛,牙痛等。有人脚痛不敢着地,有人腿痛抬不起腿,不得不做轮椅或用人搀扶。最有意思的是,关节痛可发生于乳腺出现肿块2月之前,就是说,关节痛等一些症状可以是首发症状,实在令人难以想到是乳腺的疾病所致;
第六,一部分人发烧,高烧或低烧,白血球增多,倦怠乏力,月经推迟,急躁易怒等心理情绪变化。所有这些临床征兆能否认为肉芽肿是全身的系统性疾病,这些现象在乳腺瘘管Zuska病、导管扩张症(俗称浆乳)是从未见过的,可见它们虽然同属于乳房的慢性炎症,但疾病性质明显不同,肉芽肿必有特殊的触发因素。
两侧乳房实际并不相通,各走各的网线,至于乳房和脚踝就更不相干,那为什麽先后发病?乳腺里的什麽物质跑到脚上或皮肤内?一定是通过血循环在起作用。肉芽肿临床过程明显的差异化,是否提示致病成分或质或量上存在差异?
目前除了泌乳素和血浆球蛋白IgG4有人升高以外,抗核抗体谱,风湿几项,都没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。换句话说,还找不到血清学证据。但是目前找不到证据,不等于没有证据,医学研究之路漫长而艰辛,首先是要把肉芽肿当做崭新病种来重视,不要再视为浆乳。